水下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点
⑴充灌完成的模袋混凝土终凝前,应禁止人员在上面走动和堆压物体,初凝后,对水上部分要及时用草袋覆盖洒水养护,保持表面湿润,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[8]。
⑵模袋混凝土强度达到2.5MPa以上后,方可进行上部结构的施工及回填上下游的压袋沟。
⑶模袋混凝土龄期达7d后,采用“定量定点”法进行水下抛填卵石护脚。
3.4模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与评定标准
⑴模袋混凝土护坡整坡后,其土基密实度、坡比、坡顶和坡底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。坡基坡比允许偏差±5%;坡顶和坡底高程允许偏差±5cm,坡底如果覆盖层较薄,应尽可能清理至岩面;坡面平整度,水上部位不大于10cm,水下部位不大于15cm,必要时应由潜水员操作施工。
⑵模袋的型号、规格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;模袋布不允许有重缺陷,如大于0.5cm的破损、并列2根以上的断纱和缺纱等,对个别轻缺陷点应用粘合胶修补好;模袋布的表面缺陷处理、模袋的规格尺寸和缝制质量应在出厂前检查合格;模袋进场后应逐批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,并按规定抽样检验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,每批数量≤50卷的,至少抽样2卷,每批数量≥51卷的,至少抽样3卷[9]。
模袋在贮运过程中,应保证不破损、不沾污、不受潮、防雨淋,不得长期曝晒。
⑶模袋上下层的扣带间距应经现场试验确定,一般以20×20cm为宜;模袋上下二层边框缝制应采用四层叠制法,缝制宽度不应小于5cm,针脚间距不大于0.8cm。
⑷相邻模袋应用双股线缝接紧密。接缝处底部铺设的土工织物滤层与模袋布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cm,并应顺直平整。
⑸模袋混凝土的原材料和拌和物性能应符合泵送混凝土相关规范要求,坍落度宜为21±2cm,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。所用的原材料须按规范要求抽样检验合格,其中水泥、粉煤灰等要有出厂合格证。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、耐久性要求、原材料特性及混凝土和易性等,由符合资质的试验室设计。
⑹充灌前,水上部分的模袋和混凝土泵输送管在使用前须用水冲洗、润湿。充灌时,混凝土喷射管插入模袋灌口深度不少于30cm,并应扎紧;充灌应从已充灌的相邻模袋混凝土块处开始,先上游,后下游,先低后高,依次进行,充灌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模袋上缘拉紧装置。
⑺模袋混凝土泵送距离不宜超过100m,充灌速度宜控制在15m3/h以内,混凝土泵的出口压力以0.2~0.3MPa为宜。每充灌口充灌混凝土应连续进行,当模袋内混凝土充灌将近饱满时,应暂停5~10min,待水分、空气析出后,再灌至饱满。模袋混凝土充灌找平时,在初凝前可用人工踩平。
⑻模袋混凝土充灌后应用探针测量混凝土厚度,其平均值应符合设计要求,允许偏差-5%~+8%;其顶部宽度允许偏差±5cm,顶部、底部高程允许偏差-2~+4 cm。
⑼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、抗冻指标应达设计标准,施工时,在充灌口取样,施工单位自检数量为每班或100m3混凝土制取1组试块检验抗压强度,监理单位抽检数量为施工单位按规定自检数量的10%;到设计龄期后,应委托检测机构进行钻芯取样抽检抗压强度和混凝土厚度,数量为每2000m堤长至少1组,每个单位工程至少1组。
对有抗冻指标要求的,每个单位工程应至少抽检1次。
⑽混凝土充灌结束待初凝后,及时将模袋表面灰渣冲洗清理干净,并按规定进行养护。
4 异常情况处理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
在模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,每个工艺环环相扣,技术上各有要点,要防止和避免出现一些影响施工进度、质量和安全的问题。
⑴堵塞现象。堵塞常出现在混凝土泵出料口、输送管道及模袋内。主要是因为骨料超径、坍落度不稳定、配合比不当以及充灌停顿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。因此,应选用可靠机械;控制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泵送管直径的1/3(碎石)或2/5(卵石)[10];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坍落度;混凝土泵应连续正常工作,因故停泵,在夏天不能超30min,低温季节可适当延长,但不宜超过60min;人工及时配合压踩出料口,促进混凝土料流动和分布。另外,泵出口的连接钢管布置应尽量平顺,少使用弯管,特别是大弯度的管道,还要防止接管不当造成漏水,使接管处混凝土结块而堵塞。
⑵模袋鼓胀。主要是由于充灌速度及压力不均匀引起模袋内骨料集中,出现局部堵塞,继续加压后形成。施工时要注意加强操作人员的配合,在充灌时专人观察,及时安排人力踩踏模袋,加强混凝土料的流动,用水泵抽水冲洗表面,保持模袋布疏水、通气的顺畅,在充灌将满时,应适时停泵,待模袋内水份、空气基本排除后,再加以点泵补充饱满。
⑶模袋鼓包。主要是由于模袋内攀筋与联结带出现松脱或断裂,或充灌压力过大造成。应通过加强质量检查和控制泵送压力以避免发生。一旦出现鼓包现象,可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及时割破模袋,将鼓包部分的混凝土排放,再用预制的特种钢针将模袋割口缝接好。
中越水下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
全国服务热线
13983915793公司服务邮箱
zysxgc@163.com